攝影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產物,包含了技術和藝術兩個層面。前期的拍攝技術很多攝影師比較接近,勤奮好學的愛好者短時間內在技術層面可以有顯著提高。
“攻克技術之后,瓶頸期是困擾很多攝影師的問題,如何突破,最大的難點來自于如何提升畫面的藝術感,困惑于缺乏美學思路?!?/p>
畫面藝術感不是用某種單一技術可以實現(xiàn)的,它包含了多個層面的感覺。既可以是多個物體的層次感和空間感,也可以是單個主體的立體感和質感,還可以是表現(xiàn)氛圍的夢幻感和深沉感,以及表達情緒的細膩感和故事感。這些畫面感覺共同打造出作品的高級藝術感。
和大多數(shù)攝影師一樣,藝術的領域中筆者也仍在摸索和學習的道路上,這是一生都要不斷學習進修的課題。這篇文章的選題算是個自我挑戰(zhàn),這不是某個專題的教程而是一個高深甚至抽象的話題,筆者只能拋磚引玉,分享一孔之見。
審美高于技術
藝術層次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沒有捷徑,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。每一點進步都需要持續(xù)的努力來獲取, 藝術造詣的臺階無止境。提升畫面藝術感最終會歸結到審美這個問題上來。
在攝影這個領域,審美是大于技術的。擁有高級的審美能力,才真正知道自己喜歡的方向,不會隨波逐流,能夠堅定地朝著自己想要的風格去努力。當然擁有扎實的基本功也是必須的,用技術去實現(xiàn)想法。
任何與藝術相關聯(lián)的領域里,審美都是不可低估的因素和能力。例如歌唱比賽中,評委對原創(chuàng)歌手說你的審美在線,這無疑已是超越技術層面的肯定和贊美。
就拿構圖來說,來源于審美的積累,不僅要有嚴謹?shù)倪壿嫿Y構和攝影功底,審美力會帶你打破條框去創(chuàng)新,去發(fā)現(xiàn)別人沒有看到的角度和精妙光影。 對色彩的掌控到位,多一分過度少一分平庸的和諧完美畫面,也是基于強大的審美功力。
審美的層次
大眾審美其實是無個人審美的階段,主體缺乏個性,眼界尚不夠開闊,以時尚為美,容易跟風從眾。
美與不美都是很個人化的評價標準,而這個標準與你的成長環(huán)境、知識結構以及人生經歷都有關系。雖然審美眼光每個人的天分不同,但是審美層次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達到一定的高度。
審美水平決定了你對作品最終結果的預設。在學習攝影的生涯中,最初是技術,當你擁有成熟的技術和高端器材,為什么同樣的場景和光線條件, 拍出的照片還是和高手有明顯差距?又或者拍到非常近似的照片,經過大師的后期處理,畫面呈現(xiàn)出非常高級的氛圍感,而你的照片或光色平淡或色彩俗艷?這時候審美對攝影的影響就很明顯了。根本問題還是缺乏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眼睛,審美力跟不上技術。
攝影的格局
所有與藝術有關的領域,當你到達一定高度,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或某些方面脫離大眾審美。而大眾審美構成了金字塔底座,在盛行粉絲經濟的商業(yè)社會,流量會帶來經濟上的利益,大眾審美的影響力不可低估。這時候必須有一個清晰而堅定的理念,用影像去呈現(xiàn)自己心中的畫面,而不是去判斷和迎合觀看者喜歡什么。
開拓美學視野
審美能力是和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,家庭和環(huán)境的影響分不開的。
任何人的藝術修養(yǎng)都不是先天的,需要在藝術創(chuàng)作或藝術欣賞的實踐中,逐步鍛煉和培養(yǎng)。 網(wǎng)絡時代可以在各大攝影平臺看到大師級的作品,欣賞之余也要好好思考作者的視角有什么特別之處,借鑒用光技巧,參考后期潤色思路,進而將這些技能儲備在自己的攝影體系中,激發(fā)出美學思路的活力,從而最終形成個性化的鮮明風格。
各種藝術形式之間都存在有機的聯(lián)系,不要將自己局限于攝影領域,涉獵各種藝術類別,開拓跨界美學視野,會幫助喚醒美學潛質。
除了學習攝影佳作,參觀藝術館,欣賞藝術家的作品是最直接的方式,看多了,藝術鑒賞力自然會提高。 多看藝術領域的書籍,好的電影、音樂、雕塑 ,都會幫助擴大視野,有助于藝術修養(yǎng)的提高。